我是兰兰,从美国回来,因为萃流国际文化交流项目我得以在美国互惠生活了两年,也因为萃流,我收获了一段难忘的经历。如果能重来,我希望更早去当互惠生! 

—留学还是互惠,我选择后者 —

因为当初那时候还在大学,毕业之后的工作计划也没有想好,正好那时候我的一个师姐申请了做互惠生,然后她就告诉我有这个项目,就是住到国外的家庭里面,接触他们的生活方式,跟他们一起生活。再一个是去到美国之后,我还可以去学校里面上课,因为我主要是想了解一下西方国家的文化和他们的生活学习方式,所以那年夏天我收拾行囊一个人去往美国。

其实很多人都是以留学的方式出国,但那是因为他们还不了解互惠生这个项目。我也有考虑过出国留学,但是出国留学申请的工程浩大,花费会比互惠生身份出国更高一些。 而以互惠生的身份出国,我还可以赚我的零花钱,那么我到了国外我可以用零花钱去旅游,去看看美国的世界。 

—培训面试,过来人的一些经验—

出国前我的口语不是特别好,所以我去了培训机构上了一个多月的英文课,但是我发现口语还是要去到国外,当你有了一个环境,口语就会自然而然的提升。我觉得我在国外和家庭相处的一个月比我在机构一个月学习的东西要实用很多,而且学习掌握的快很多。因为在那个大环境里,所有人都是讲英文的,所以就迫使你,哪怕有些单词句子你不会讲,但是你要去想,用你会的单词和句子去表达你的感受。当时的培训的就在萃流国际的广州站参加的,也有面对面的培训,教我如何适应和面对文化冲突。

关于面试家庭,我只面试了一个家庭,这个家庭妈妈打电话给我,都是讲英文,我也用比较别扭的英文回答了,但是家庭妈妈问我会讲广东话吗?我说会,然后我们就用广东话来聊天了,第二次就约了网络面试,家庭爸爸妈妈和两个孩子都在一起,我和家庭妈妈说广东话,因为家庭妈妈是香港人,而家庭爸爸是出生在德国,在德国长大的韩国人,所以家庭爸爸讲德语韩语和英文,孩子就是讲英文德语韩语广东话。

面试的时候,家庭就会问我是否喜欢小朋友,为什么要当互惠生,是否有兄弟姐妹。大家不要太担心语言,其实家庭对语言没有很高的要求,最重要的是我是否喜欢孩子和希望我可以教她的孩子中文。

—出国,新世界的大门向我打开—

我出国去到的这个家庭的爸爸妈妈都是大学教授,他们的育儿方式是我特别认可的,在家里面基本是没有争吵的,特别和谐,跟孩子之间是以商量的口吻来对话的,哪怕孩子做一些大人没有办法忍受的事情,他们也是请孩子们先安静下来,再讨论。

我是五月份去到这个家庭的,7月份就开始跟这个家庭一起旅游了,我们去了法国意大利,在欧洲待了一个多月,当时的这些费用都是家庭支付的,这次旅行让我开阔了眼界,成长了许多。

因为我互惠了两年,我学到最多的是,人与人的沟通是需要尊重,是发自内心的尊重。像我们中国人嘴上尊重别人,但是心里未必能做到,但是在美国是都会言行一致。

我最印象深刻的事情,我在美国开车进停车场,我的车碰到别人的车,但是我当时不知道,当时孩子们在车里面,也开着音乐,最后我把车开走了, 然后警察就来家里,说几月几日我开车撞到另一辆车,但是我很诚实的和警察说我不知道,然后我的家庭也问孩子,孩子也说没有,但后来我们因为这件小事情还上了美国的法庭。去到法庭的时候,给我开罚单的警察和目击者都没有到场,所以案子就销了,但是我花了500美金的律师费。

这件事给我很深的印象,在美国最重要的是实话实说,即便我撞到了但是我不知道,我也可以把这个情况告诉警察和法官,他们会给一个很公正的判决,千万不能撒谎。

当然如果真的目击者和警察都在,我的驾照就会被吊销,所以开车在美国真的要非常注意。

—英语,从Yes or No 到表达自己想法—

我的语言提高了很多,日常的生活交流都没有问题,很自信的和外国人对话。 但是我刚去美国的时候,我觉得他们语速很快,用的词汇更生活化,跟教科书上的语速和用词都不一样,刚开始只会说yes 和no的我,到后面可以和家庭的爸爸谈一些事情,谈我自己的想法,就是很流利的用英文来表达自己。我的词汇量增大很多,英文表达更接近西方人,更地道。

我想如果要重来,我还是会选择这个项目,在更早的时候,因为我是大学毕业的时候去的,但是我很希望我大学的中途就能去。 由于中国的教育制度和外国的不一样,但是我还是建议大学生立刻去,毕业之后立刻去。我知道大学毕业前还要准备毕业论文,还会耽误很多事情,所以毕业以后去可以很放心的就出发。

—梦想,照亮现实—

2009年,我约了几个朋友,英文都不太好,但是我们去美国西部自驾游,历时12天,自己定机票,自己定酒店,吃的玩的都自己规划,这是我以前从来不敢想不敢做的事情。

经历了两年的互惠生生涯,做了很多事情,现在的我会知道自己真的想要什么,直接去做,跟人相处也非常坦白。 生活态度也在改变,比如我很愿意接纳新的东西,朋友有新的想法的时候,我很愿意站在她的角度想。

在美国很多事情需要自己查资料、自己研究、自己下决定,所以回国之后我也一样保持这样的习惯,总是保持客观和探索求证的精神来验证对方说的事情或者看到的新
闻。

作者:Lucy
采访对象:09届互惠生学员-兰兰(化名)